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到,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积极应对老龄化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积极应对是认识和态度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键是有效。
独家揭秘重大调查方法流程:白条取现怎么取现,原来这么简单

笔者认为,政府投入不多、个体家庭支出不高、由村社集体高度统筹的、依托村落(社区)熟人社会的、老年人认可度较高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值得高度关注并进一步研究推广。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3.5%。这一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占比为5.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比为6.69%,2010年第六次普查为8.87%,而本次普查则达到了13.5%,这个增幅是很大的。

中国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是超过了1000万人。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第三,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与人口流动有密切关系。 

以河南周口淮阳区调研数据为例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2020年撤县设区)目前户籍人口约150万人,常住人口1022322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205115人,占比20.06%,65岁以上的老人160448人,占比15.6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数据:截至2021年9月份,全区特困群体有8023人(包括60岁以下的智力二级和肢体一级群体)、失能半失能老人有7000多人。特困群体8023人,其中集中供养人员有2443名,主要集中在公办性质的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以及县城福利院和失能老人照料服务中心,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普通老人群体为509人。

结合笔者在东中西部县域社会多点田野调研,笔者发现:在县域社会范围内,依托村落(社区)的家庭自养仍然是当前老人群体养老的基本方式,外溢出家庭自养的养老问题极其有限。 

2035年后养老问题更严峻

笔者主要运用“代际变迁视角”来对未来15年内中国县域社会老龄化问题展开分析。

当前阶段,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主要出生于1960年以前,又可分为两大群体,即60-75岁的低龄老人和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前,低龄老人群体如无大病重病或由于脑血管、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偏瘫等情形,身体条件一般尚可,甚至还可以种上几亩地乃至就近打打零工,生活自理基本没什么问题,对这一群体而言,从年龄上看确实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老龄化问题。

对出生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高龄老人群体而言,他们的子代多为典型的多子女家庭。如果这些高龄老人需要人日常照料时,多由老伴或者由子女共同分担、轮流照料,因此,这代高龄老人群体在家庭内部实现养老一般没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