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营商环境”再次成为关键词之一。在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政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给政策到给机会,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菜”,成效显著。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政府还能从哪里再优化、再创新、再提能?

3月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成都市青白江区强化创新突破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实施方案》(即营商环境4.0版政策),预示着其营商环境正式迈入4.0时代。

作为国家级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众多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的承载地,青白江区的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已经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突破,并连续三年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获评“中国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区”“2021优质投资环境城市”等荣誉。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创新,营商环境已经成为青白江区的“金字招牌”。眼下开启新的营商环境建设时代,青白江区正力求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锚定创新“求突破” 六大维度让改革“下深水”

过去几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营商环境建设已经走过了“建体系”的1.0版、“树品牌”的2.0版,以及“强指标”的3.0版。与此前相比,营商环境4.0版锚定“求突破”,推动系统集成改革向纵深推进。“从改革力度上、深度上和覆盖面上看,4.0版改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宽、内容更丰富。”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窦川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介绍。

据介绍,营商环境4.0版政策秉承“首创、率先、示范”改革理念,聚焦市场开放、办事体验、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监管效能、法治保障6个维度,确定了23个重点改革领域,集成275项具体举措,系统发力,全面做优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发展环境、监管环境、法治环境等“六大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一次性推出了43项极具青白江特色的改革举措,其中有5项全国领先,26项全省领先,12项争创示范。

一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都是一场旨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政府自身革命。青白江区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始终坚持“刀刃向内”,积极探索创新改革的“自选动作”,其从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发展方式上都实现了从传统管理、监督向新型治理、服务的转变。此次发布的5项“全国领先”、26项“全省领先”改革举措,正是青白江区敢于直面企业群众需求“下深水”改革,用一揽子惠企利民举措,当好企业群众“服务员”满满诚意的直观体现。

比如,青白江区聚焦企业群众对营商环境优化的感知感受,提出全国率先探索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申报”新模式,减少填报项60%以上,通过口头申报登记实现“零填写”,打造轻松阅读即可办好事的“无感申报”新体验;全省率先推出政务服务122项“免证办”,群众减少申报材料40%以上;全省率先在县级探索推行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区分不同违法行为,实行精细化管理;聚焦管好“一件事”实施综合监管,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

从此次发布的突破性举措来看,无论是水电气讯外线工程行政审批“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办完”,还是破产企业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注销一体化探索,“一体化”“一次性”“一站式”“更便捷”等词语多次出现,这正是青白江区不断做实做细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米”的直观体现。

近年来,随着青白江式“首创、率先、示范”改革在不同领域深入推进,企业群众办事流程更简、申报材料更少、办事路程更短,“在青白江‘青’松办成事”越来越成为更多企业群众的共识,“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张空头支票。

夯实保障“求突破” 为产业建圈强链“强支撑”

在成都全面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的背景下,除了要锁定链主企业,还要在“链长制”下根据产业自身资源禀赋,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生态圈”,打造适应企业健康发展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百鸟朝凤”。

3月2日,青白江区举行了一场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包括中国南水北调新能源西南总部、高能碳纤维材料研究院暨产业基地等在内的5个总投资174亿元的绿色低碳项目完成签约。

项目落地生根、企业用手投票,便是一方土地营商环境的最好诠释,地方产业也因此凝聚起了建圈强链的基础与合力。

2020年12月,玉湖环球食品供应链中国西部基地-青白江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成都国际铁路港,这也是青白江区当年招引的第七个百亿级项目。

“签约之后,第一步就涉及到拿地开工的问题。”玉湖冷链青白江项目总经理李江涛回忆,当时正值成都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为了完成项目报征工作,青白江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主动服务,让李江涛现在想来依旧“非常的感动”。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玉湖冷链项目拿到了2021年成都市各区(市县)首个省政府批复的报征件,而且从报征到实现交地即交证非常高效,充分体现了青白江区的办事效率。

玉湖冷链个案的背后,是青白江区进行了一整套流程的创新与突破。要知道,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投产,必须取得“准生证”。但由于主体多、程序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直都是行政审批改革中的痛点和难点,如果不解决,那么项目投资就难以落地实现。

到2021年,“不到50个工作日”就已经成为青白江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总用时的常态。在营商环境4.0建设时代,青白江区并不满足于此,“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将压缩至45个工作日”,即是该区对项目投资企业的又一次庄严承诺。同时,该区还同步创新实施项目审批“差异化分类改革”,对10类建设工程项目定制“主题式”“情景式”审批流程,小型低风险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2个环节8个工作日,探索中风险等级项目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阶段合并审批。

“从2011年投产运营到现在,我们见证了青白江从老工业基地向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的转型发展,公司身处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日益丰富。”益海嘉里(成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君如是感慨。

所谓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形容的正是青白江区在几大支柱型产业推动下,经济社会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2021年青白江区新引进西门子、TCL等总投资1418.5亿元的产业化项目百余个,实际到位内资161.5亿元、外资2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与此同时,每天诞生近百家企业,经济发展势如破竹。

聚焦开放“求突破” 跑出国际化发展“加速度”

成都国际铁路港是成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带动着青白江区加速创建高能级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0年投产的成都康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充分利用开放口岸的企业之一。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青白江区对区内企业出口提供了诸如报关、装箱等通道便利,基于这样的优势,康佳集团将开拓欧洲、中亚等海外市场的重任向成都倾斜,希望成都康佳项目利用国际班列的优势,拓展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高出口竞争力。

可以看到,企业落户在青白江区,除了地缘要素优势,更看中青白江区有进出口功能配套、直通欧亚通道成熟的区位优势,而这正是青白江区有别于其他内陆地区的特色,也是其完善服务的重点。

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成都)克服不良影响,保持稳定运行,大量货物向成都国际铁路港聚集,青白江区成为新形势下全球贸易转运的重要枢纽。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高能级、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所在。

营商环境4.0版政策针对陆港主枢纽建设,进一步提出,将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跨境贸易综合查验监管中心、提高非侵入式检查设备(H986)智能审图覆盖率至90%,持续提升通关效率;推动铁路港经开区外向型产业发展,针对一般贸易、跨境电商、整车贸易等各类产业集中推出了“惠企大礼包”,智能制造企业最高可获得300万元的固投补贴,整车进出口企业最高可获得440万元/年补贴,跨境电商企业最高可获得200万元/年补贴,使用综保区仓库最高可获得100%租金补贴,入驻国际贸易产业园最高可获得全额租金补贴,口岸和综保区内集装箱正常进出口基础作业及配合查验作业等基础服务成本全额补贴。

所有的“提速”“提前”,都是为了“提能”,以更大力度加快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加快形成泛欧泛亚供应链创新产业生态圈。

迈入营商环境4.0时代,青白江区服务国际贸易的“金融能力”也在持续升级。比如,为供应链企业引入“金融活水”,发展供应链金融,上线“中欧e单通”2.0版本,深化“一单制”改革,全国率先试点“中欧班列运费贷”,帮助进出口企业提效降本;建设自贸区金融服务中心,在自贸区设立国家外汇局办事处,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眼下,成都已经开启营商环境4.0版政策体系建设,青白江区在全面落实上级部署的基础上,力求更大力度、更多细节上的突破。以营商环境的“进”,带动实现区域经济运行的“稳”。

窦川表示,青白江区希望通过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文/李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