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媛”到“病媛”,后来又跟风造出了“支教媛”“医媛”“饭媛”等词,总之先把“媛”这个字给污名化了,接着,就与各种女性角色挂钩。其潜台词,还是对女性的各种污名化、物化,体现了浓烈的厌女范儿。

“媛”这个词坏掉,更早可以追踪到去年火遍全网的“拼单名媛”:6人拼单一份五星级酒店的下午茶,拍完照后食物完好无损,一口没动;15人“团购”一间奢华酒店房间,只为打造一个有钱人的人设。

“拼单名媛群”内的聊天记录

图源:腾讯新闻

这种玩儿法,其实不止女性会用,男性也会拼跑车、拼游艇。去年年会在三亚,我一个同事就想和大家拼一辆跑车去炫富,只是其他同事不屑与之相认,最终他没拼成团。

但是,我们却很少听说造一些词出来调侃这些人,比如“车绅”“艇绅”?

当然,性别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议题。出名、想红,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不分男女。所以,“佛媛”也好,“拼艇男”也罢,都只是这个时代一种值得探究的社会现象而已。

安迪·霍尔说,他们那个时代,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要我说,我们这个时代,谁都想做至少五分钟的网红,五分钟太长,1分钟也行。

你以为只有中国如此?其实,在西方,类似的事情同样在发生着。

今年,HBO就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试图将3名素人从零开始打造为真网红,其中就用了不少类似“拼单”式的欺骗法,向外国观众展示了网红生活的b面。

当然,西方人没有“佛媛”“病媛”“拼单名媛”,他们就老老实实为这部纪录片起了一个名字:《假网红》(fake famous)。

《假名媛》纪录片的海报

图源:网络

处在不同国家的网红使用相似策略,看来流量的生意和逻辑,全球通用。

造星行动

参与《假网红》录制的三个素人中,最成功的要属一个名为多米尼克的女孩。她的Instagram在试验前只有1137个粉丝,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高达32.5万,时不时就能接到各大品牌商的广告。

多米尼克的ins

图源:网络

节目录制前,多米尼克刚刚拿到大学里的表演学位,渴望在洛杉矶接到一个好角色,然后一战成名。

现实很残酷,起初,她只能出演一些“人肉背景”、“活不过5秒”以及不露脸的机器人等龙套角色。

你可以把她想象成北影或者横店门口,等着拍路人甲的那些群众演员。或者,她其实和你我也没有什么不同。

看到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多米尼克也想过模仿她们。但一个普通女孩养的金鱼,“不小心把酸奶洒到胯部”之类的琐事,显然撩拨不起网友的胃口——这是否也像极了想要拍一两个短视频就红起来的你?

为了赚钱,没有戏拍时,她还在一家服装店打包网络订单。

多米尼克抱怨道,很多剧组在试镜时都会查看演员的社交媒体粉丝数,因为他们更想要已经包装好的网红,这样等剧集播出时,流量才有保障。

多米尼克

图源:网络

“造星行动”正式开始。重整妆发后,变红的第一步就是——买假粉丝。

在一个名为Famoid的网站上,节目组用119.6美元(约合人民币771元),为多米尼克购买了7500个假粉。相当于人民币1毛钱一个粉,看起来比中国便宜很多。

社交媒体的世界中,粉丝数就是资本。网友会通过粉丝数决定一个博主值不值得关注,品牌商则看好大网红的带货能力,毕竟在博主力荐下,他的粉丝很可能会变成品牌的潜在消费者。

买假粉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此前就有媒体曝出特朗普、金·卡戴珊、爱莉安娜·格兰德等名人都有大量僵尸粉。